重生之继室槿娘(诸葛亮为何不跟其兄诸葛瑾效力于东吴)

1. 重生之继室槿娘,诸葛亮为何不跟其兄诸葛瑾效力于东吴?

历史上诸葛亮,诸葛谨还有从弟诸葛诞三兄弟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“龙虎狗”。其中诸葛亮被称为“龙”,诸葛谨被称为“虎”,诸葛诞被称为“狗”,三个人虽然同出自诸葛家,但却辅佐了不同的三个国家。诸葛谨,字子瑜,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,胸怀宽广,深得吴国孙权的信任,后面更被孙权拜为大将军,统领吴国的军队,一生致力于缓和东吴和蜀汉的关系。诸葛谨年轻的时候因为逃避战乱和侍奉后母而迁到了江东,认识了孙权的姐夫弘咨,后来孙策去世后,孙权继承了孙策的爵位,诸葛谨就在弘咨的推荐下,这才走上了仕途,正式成为了孙权的部下,诸葛谨一生忠于孙权,也深受孙权所宠幸,其子诸葛恪所受宠幸更甚,诸葛恪从小有神童之称,深得孙权的喜爱,孙权去世前,遗命诸葛恪为托孤大臣,辅佐太子孙亮,后更成为东吴的大将军和丞相,掌管东吴的文武大权,最后却因为嚣张跋扈被孙亮派人设计召进皇宫诛杀,其子孙也一同被诛或被贬。诸葛亮,字孔明,号“卧龙”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深有谋略,时有“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”的美誉,也留下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千古故事,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为当时毫无根基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,坚定了刘备的信心,一生辅佐刘备,并建立了蜀汉政权,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成了蜀汉的实际统治者,其一生之中五伐中原都是为了光复大汉朝的江山,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,可以说是真正的提现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伟大精神。诸葛亮去世后,其子孙依然为了蜀汉的未来而效力,后面曹魏派遣邓艾统帅大军攻打蜀汉,在攻打到蜀汉的首都成都之前,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向后主请战,请求率领军队到前线进行抵抗,后在绵竹前线双双战死沙场,可谓全了诸葛一家的英名。

诸葛诞,字公休,三国时期曹魏将领,,在魏国官至征东大将军,镇守淮南。早期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文钦等的叛乱,后面又见与自己交好的夏侯玄等被司马昭诛杀,自此以后惶惶不安,后面司马昭诏诸葛诞入朝任职,诸葛诞得诏后非常害怕,就发生了曹魏历史上的第三次淮南之叛,后被司马昭打败,全家几乎都被司马昭诛杀。不过诸葛诞的女儿当时嫁给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,所以逃过了一劫,不得不提的是东晋的开国帝王司马睿就是诸葛诞的曾外孙。

至于诸葛亮他们三兄弟为什么不到东吴或者蜀汉,又或者是曹魏一家效力,一般历史上都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解说。第一种,家族安排说,从家族的角度来看,家族中三兄弟分别为三个国家效力,并且都得到了重用,不管那个国家最后统一天下,都可以保障家族的延续发展。第二种,个人选择说,从个人的角度来看,人各有志,各为其主。历史上,诸葛谨为了侍奉后母去了江东,得到了孙权的重用;诸葛亮跟着姐姐留在了荆州,遇见了刘备,深为刘备匡复汉朝的诚意所打动,所以一辈子忠心于刘备,他们从最开始走的路就不同,所以后面的际遇发展也就不同。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,他们都是称得上国士无双的绝代人物,既然是国士,肯定是知恩图报之人,正所谓一切都是缘也,他们的选择肯定是为了以报明主的知遇之恩。

重生之继室槿娘(诸葛亮为何不跟其兄诸葛瑾效力于东吴)

2. 她死后她娘家后人都怎样了?

关于珍妃娘家后人,历史上记载的不多!不过有两个后人还是比较有名的就是珍妃的两个侄女!一个是溥杰的老婆唐石霞!另一个是被称为”国之大花”的唐舜君!

珍妃出生于1876年,她还有一个姐姐就是光绪的另一个妃子瑾妃!珍妃的父亲名叫长叙,满洲镶红旗,也是为官之人,任户部右侍郎,珍妃的爷爷也是为官之人,比他父亲级别还高,任陕甘总督,!还有他的伯父长善,任广州将军!所以,珍妃的家境还是非常不错的!

由于家境殷实,从小珍妃和姐姐瑾妃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!比如他的父亲长叙为她们请来了当代大儒文廷式为她们授课,还有在广州期间,由于她伯父长善的关系,时常会有很多研究西方的学士到家里做客!所以,相比较其他孩子,他们的视野也比别人更加开阔!

1889年,在他父亲的安排下,珍妃和姐姐瑾妃被入选进宫,此时他们一个13岁,一个15岁!在进宫当天,她们的母亲哭着为她们送行,之所以哭,就是因为她母亲不想两个孩子入这深宫大院,一旦哪些地方做得不对,这辈子可能就完了!事后珍妃的命运确实印证了她母亲所说的话,最后珍妃在24岁就死了!而罪魁祸首就是慈禧!

那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呢?

究其原因还是珍妃的先进思想惹的祸!珍妃在接受了西方式的熏陶之后,人也变得更加开放和靠前,尤其对清宫内的繁文缛节以及制度更加的厌恶,说白了,珍妃不想被人管着,不想被人约束!可慈禧岂能允许一个妃子这样,所以,在一次请安过程中,就因为珍妃不想使用那些繁琐的礼仪,以至于和慈禧顶撞了起来,最终珍妃挨了板子不说,还降为了贵人!

而光绪虽然一再向慈禧求情,但慈禧自始至终没有宽恕珍妃!为什么慈禧不宽恕珍妃!其实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因为皇后:隆裕!

隆裕是慈禧的侄女,当初在给光绪选妃的时候,慈禧就直接想把隆裕定为皇后,可光绪看不上隆裕,也不同意隆裕为后,但慈禧毕竟是实际掌权者,所以,胳膊拧不过大腿!光绪只能接受隆裕为皇后,珍妃为妃!

虽然光绪表面上顺从慈禧的意思,可在背后,慈禧始终没有给隆裕一个好脸色,而把自己的恩宠全给了珍妃!为何光绪喜欢珍妃!主要是因为珍妃的思想更符合光绪的想法!加上此时,光绪正推行戊戌变法,所以,在某些事情上光绪觉得和珍妃更有话说!而隆裕作为皇后虽然身份地位都高,可架不住被光绪冷落,因此隆裕心里很嫉妒,就开始想法设法的陷害珍妃!

比如,在唐海沂写的《我的两位姑母—珍妃、瑾妃》里记载着,隆裕为了陷害珍妃有奸情,特意在她的卧房里塞了一双男人的鞋!

还有里面记载了隆裕太后另一次栽赃,说在珍妃的床上发现了一件戏子的衣服,事后才得知是光绪送给珍妃!

当然,在陷害珍妃的过程中,隆裕还把这些谣言全部告诉了慈禧!所以,导致慈禧更加憎恨珍妃!有一次,光绪用自己库存的珍珠给珍妃做了一件衣裳,凑巧被慈禧给撞见了!慈禧二话不说,就当众扒了珍妃身上的衣服,还叫人廷杖了珍妃!后来,慈禧更过分,直接将珍妃打入了冷宫!

根据《故宫通览》的记载,珍妃被打入冷宫后, 就被关在了一个小院子,门是锁着的,一切吃的,洗漱用品,都从一个小洞递进去,更可恶的是,每到 初一,十五,慈禧都要让看守的太监训斥珍妃一番,训斥完了,珍妃还得跪下谢恩!而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才结束!

让我说,这样的日子还不如不结束,最起码还活着,可当珍妃结束这样的日子的时候,慈禧却想出了更恶毒的招,就是:要她死!

1900年,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,慈禧带着光绪准备要逃,本想着珍妃可以随着光绪一起逃,可没想到,慈禧却不想带着珍妃,而是在临走前想杀死珍妃,按慈禧的话说,珍妃这么漂亮,万一洋人过来了,糟蹋了她,那不有碍皇家皇家脸面!就这个理由!最终珍妃被无情的推入井中!这一年,珍妃才24岁!

在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消息传出来以后!她的哥哥志锜赶忙变卖了家里的财产逃到了上海,而珍妃的母亲,由于谨妃的缘故并没有受到牵连!因此,慈禧虽然痛恨珍妃,但对于她的家人,她并没有赶尽杀绝!

那既然没有赶尽杀绝,那珍妃娘家的后人都怎么样了?

1924年,珍妃的姐姐瑾太妃去世,不久,她的母亲也驾鹤西去,直系亲属只留下了她的哥哥志锜!

志锜是长叙的长子,有三个儿子,四个女儿,其中长子唐海澜、长女唐梅和三女唐怡辉相继早逝!只留下了次女唐石霞,四女唐舜君,次子唐海炘!

其中,唐石霞,唐舜君还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女人!

像唐石霞,从小就被谨太妃带入宫中玩耍,还与溥仪青梅竹马!要不是谨太妃不同意,唐石霞就是皇妃了!在与溥仪失之交臂后,唐石霞又与溥杰走到了一起并结婚!可唐石霞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主,所以在与溥杰结婚的这几年,她又与张学良勾搭在了一起,并成为了他的情妇!

就这么着,我就跟她偷了,以后差一点娶了她。”——张学良

不过好景不长,没过多久张学良便愤然离开了唐石霞,至于为什么!张学良也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起过:

不过,后来我发现这个人完全是玩假的,我最恨人作假。她有点才气,能写能画,作诗能文,什么都会,我很喜欢她。可是,后来我发现,她画的画是人家改过的,作的诗也是人家替她改的。后来,我们就没有联系了!——张学良

离开张学良以后,唐石霞还是本性难移,不久又与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走到了一起,为此她还变卖了溥杰在北京的房产!以至于溥杰撤底与她决裂!

解放后,唐石霞看到大陆已没有她的市场,便偷偷跑到了香港,从此她便以书画为生!过起了平淡的生活!

还有唐舜君

比起唐石霞,唐舜君就风光多了,不但被称为 “国之大花”,就连国名党的大佬都非常敬重她!

唐舜君与唐石霞一样,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!21岁那年,她结识了湖南才子 雷嗣尚!两人一间钟情,不久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!婚后,雷嗣尚在北京任社会局局长!他们还生了一个儿子。可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,唐舜君不得不随丈夫回到了湖南!在这里,他们兴办了许多实业,比如酒精厂,木材厂,来支援前线!但好景不长,没过几年,日本就打到了湖南,厂子也被移为了平地!他们又跑到了 重庆,这一年,雷嗣尚的身体也不太好,唐舜君只能独自照顾她!本想着依靠着自己,雷嗣尚的病情会有好转,可没想到越来越重,最终英年早逝!雷嗣尚死后,唐舜君独自带着三个孩子!雷嗣尚曾对她说过,让她可以从新嫁,可唐舜君不愿意,直到她去世,她都没有再嫁,整整50年!

日本投降以后,唐舜君因为支援抗战被推举为国大议员,还被人称为“国之大花”,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称号,是因为唐舜君常被媒体形容为花容泛红、仪态万方!还有人为此拿诗来赞美唐舜君!

国大之花艳绝伦,香踪过处指点频。会场窃窃无他语,不问苍生问美人!”

解放以后,唐舜君带着三个孩子也跑到了台湾,在这里,她不参与政事,而是和她姐姐一样,开始研习书画,学唱京剧!直到1996去世!

除了这两位比较有名的后人外,还有一位不太有名的后人:他叫唐海炘!

唐海炘是长叙的次子,但比起他的两个妹妹来说,唐海炘就落魄的多了,在解放以前连住的地方都没有!期间还坐过牢,出来以后与老婆住在北京 东城区一间破房子里,每月只能靠老婆的退休金度日!所以,唐海炘的人生用残忍来形容,一都不过分!

不过后来唐海炘也不是一无是处,很多人也曾找过他,询问关于他五姑姑的事,但都被他回绝了!

至于为什么,估计也只有他自己知道!

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!

3. 武则天为什么能当上皇帝?

武则天,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皇!她的成功简直就是奇迹!或者用奇葩来形容都不为过!在唐朝来说,女性地位依然很低!因为古代社会,由于家庭衣食住行各种开支主要就是男性,所以女人就没有发言权,在家听父母的话,嫁人听丈夫的话,还要三从四德!所以说武则天真是创造了奇迹!那她是如何创造了这个奇迹呢?

1,特殊的成长环境

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的家族本身经济就不错!家境优越!完后在武则天小时候发生了一件趣事!那就是袁天罡给她看相!话说袁天罡看到穿着男孩衣服被抱出来的模样后!就说武则天面相极贵!若是女孩必将是皇帝啊!我觉得这个有点扯,不多说哈!那么说来,看相肯定是看了!完后呢!武则天的家人甚是高兴,之后肯定是给武则天来了一个,富养女儿的措施!各种琴棋书画,文化培养!这里从她入宫以后可以看出,不但是美丽动人,而且是多才多艺有文化内涵!并且功底不差!入宫之前的文化底蕴为入宫后的批改政事打下基础!

2,与佛结缘,凤凰磐涅

武则天在李世民时期并未得到恩宠!反而是十二年碌碌无为,最后在李世民驾崩以后又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!这里非常有意思!当时武则天在宫中虽说没有在政治的漩涡中,但她一定耳读目染的了解和学习了宫中的一些经验!可以说,这时武则天估计命运真是跟她在开玩笑!在宫中待了十二年,完后直接当尼姑!这多么悲凉和无奈!历史上武则天在李世民时代,记录的非常少!我估计这里肯定也是有不少委屈和心酸在里面的原因!武则天在感业寺待了五年!电视剧都演的是武则天在感业寺与李治暗中互送秋波藕断丝连的事!但是忽略了五年时间,以武则天这样有文化素养的人,对佛法的学习!因为我们看到,武则天从总领朝政到登基大宝时期佛教兴盛,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与佛法结缘的结果!必定是增加不少智慧功力!从入宫十二年到当了五年尼姑,从这里说,相当于她政治生命的一个小学阶段!

3,斗争开始,初闻皇权

武则天从感业寺再次走进皇宫,她肯定不愿意再回到尼姑生活!所以在后宫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也是心狠手辣,猛奏凯歌!她很聪明!不仅当上了皇后,同时还帮助了高宗李治夺回了君主集权!在这里看来,宫斗对于武则天来说都是小儿科的东西了!君主集权的回归,给了武则天参与朝政的机会,让他初步的接触到了皇权!这里非常非常的关键!这里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!高宗李治的意见遭到宰相贵族阶层的反对!按道理女人不得干政,到这里可以说,武则天起到了军师的作用!因为正是武则天的出谋划策,高宗最后赢得君权集中的胜利!在这里也可以说,武则天是幕后功臣的角色!这里还必须说一点,武则天初闻皇权,参政议政,君国大事的详情和信息级别都是最高的!这又为她君临天下打下了工作基础!这真是祸福相依!

4,激烈斗争,血腥屠杀

武则天从幕后转到前台,就是二圣临朝!这引起了激烈而又残酷的斗争!因为古法,就是在唐代历史前从未有过的现象级事件发生!女人临朝听政!可以说这段是波澜起伏,如在钢丝上行走!差点还被废了皇后之位!因为这不仅引起大多数的反对,甚至引起了他儿子,也就是家庭内的反对!一浪高过一浪!武则天也知道这场战争是没有退路的!只能是开挂出击!武则天任用酷吏一直饱受诟病!但从当时的环境来说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!只要是反对的声音或者起兵造反,都是无情的镇压!经常以莫须有,诬告,屈打成招这样残酷的手段血腥镇压!一直到杀的再也没有人反对为止!我想一开始这些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想到!他们想我们是大多数,你一个女人怎么斗的过我们呢!有很多大臣都放下彼此的恩怨,来和武则天斗争!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所不允许发生的事件!但没想到斗争一步一步升级,牵连致死的都不知道有多少!就是在武则天退位时,后来大臣也是看到她风烛残年,没有力气了,才敢又起来反对她!可想这个男尊女卑思想的严重性!最终武则天成功做了女皇,完胜!

题外话,武则天用血腥的斗争换取了胜利!这种胜利也算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一种模式!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写的!幸好武则天也算是一位英明的皇帝!改革农桑,善于用人,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!国家治理的也不错!有着贞观遗风的美誉!她成功的光芒也遮盖了她的瑕疵!人无完人!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留下了她的光辉事迹……

4. 假如诸葛亮当年保了孙权?

诸葛亮如果投奔孙权,必得到其毫无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。以东吴远强于新野刘备的国力和基础,和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,强强联合,极有可能取得远大于真实历史的巨大成就。

这是因为孙权是同时代最为佩服诸葛亮的人,对这个别国大臣的公开仰慕,已经到了毫无半点身为别国君主之矜持的地步,没有将诸葛亮这个同龄人收入麾下,也是孙权毕生的遗憾。

他曾对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,称赞诸葛亮是「受遗辅政,国富刑清,虽伊尹格于皇天,周公光于四表,无以远过」,用历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贤相伊尹和周公来比拟诸葛亮。

后来在蜀汉和东吴结盟,经孙权认可的正式盟书中,称颂「诸葛丞相德威远著,翼戴本国,典戎在外,信感阴阳,诚动天地」,同时却只字不提蜀汉皇帝刘禅。足可见孙权自始至终认为,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、肝胆相照的盟友。

甚至可以说,孙刘联盟和后来的蜀吴联盟之所以成立,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,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孙权对诸葛亮的个人感情。

在当阳之战,刘备被曹操五千虎豹骑打得惨败,随行十余万士民损失殆尽,两个女儿被捉,从此生死不知。刘备的重要谋主徐庶,也因为此战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。(如《三国演义》所述,徐庶在诸葛亮出山前就已投曹,并非史实。)

孙权杀黄祖后,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经落到东吴手里;刘备既败,刘琦占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,只能和刘备一起逃跑。此时的刘备,都一度打算收残兵南下广西,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了,如此一来便彻底退出争夺天下的舞台,什么雄图壮志再也休提。幸亏被诸葛亮和鲁肃拦阻,才转向孙权领地逃跑,沦为寄人篱下的客军。

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,传书威逼孙权,此时江东从托孤重臣张昭起,一片归附汉朝中枢之声,如果孙权听从他们意见投曹,那么刘备这个“顽固反曹分子”的人头就是最好的投名状。因此,曹操本人和曹军诸多谋士(除程昱外),都认定孙权必杀刘备而降服,一如辽东公孙康杀二袁一样。

刘备丢失苦心经营数年的大半家当,落到命悬一线、生杀由人的地步,幸有诸葛亮居中纵横,折服众多江东名士,其风姿令孙权深为膺服,周瑜、鲁肃等人也竭力主战,终于定下联合抗曹之计,令刘备绝处逢生。

诸葛亮舌战群儒

此外,诸葛亮更尽可能在孙权面前,为刘备争取到了最好的待遇,虽然其本质上是新依附于东吴的附庸客军,一如刘备此前归附曹操、袁绍、刘表一样,但名义上却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。

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遭周瑜黄盖当头一棒,荆州水军损失殆尽,被迫烧船北归,原本曹操统一几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势,便在孙权(26岁)、诸葛亮(27岁)、周瑜(33岁)、鲁肃(36岁)这几个年轻人的齐心协力下,竟然力挽狂澜,逆转了历史车轮。

所谓的“孙刘联盟”,从一开始并不是真正对等联盟,而是刘备奉孙权为盟主,以大汉左将军、豫州牧的名义,表奏原本只是讨虏将军、会稽太守的孙权,为名位更高于自己的车骑将军、徐州牧;在之后的攻伐荆州战役中也居于附庸地位,还被周瑜竭力压制。

孙权既然深慕诸葛亮之才,便通过其兄诸葛瑾劝说诸葛亮转投自己,并极有自信只要诸葛亮自己愿意,他只需一封书信便能令刘备无话可说。然而,诸葛亮却通过诸葛瑾转达自己对刘备“义无二心”的忠诚,令孙权愈加敬重,以为其言足以上达神明。

诸葛亮面见孙权【玄德昔遣孔明至吴,孤尝语子瑜曰:‘卿与孔明同产,且弟随兄,於义为顺,何以不留孔明?孔明若留从卿者,孤当以书解玄德,意自随人耳。’子瑜答孤言:‘弟亮以失身於人,委质定分,义无二心。弟之不留,犹瑾之不往也。’其言足贯神明。】

此后,孙权愈加重用诸葛瑾,多次让他负责对刘备的外交事宜,也让诸葛氏兄弟的手足之情,成为孙刘联盟的纽带和润滑剂。

虽然诸葛亮为避嫌疑,和兄长从来在外交场合相见,私下绝不会面。但他们兄弟二人的书信往来一向不断,除家事外更时常谈及国事。通过这种兄弟私信来传递信息,也一直是蜀汉和东吴外交的重要联系方式。

东吴中司马:诸葛瑾

刘备死后,诸葛亮主持蜀汉政务,抛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,迅速恢复吴蜀同盟,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有,并连续出兵北伐雍凉,令曹魏将重兵西移,“不得分兵东行”,东吴北方防线的压力顿减。孙权终于可以放手整合内部,安心称帝。

诸葛亮《与兄瑾书》:【有绥阳小谷,虽山崖绝险,溪水纵横,难用行军,昔逻候往来,要道通入。今使前军斫治此道,以向陈仓,足以扳连贼势,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。】

诸葛亮更送给孙权一桩大礼,就是力排蜀汉朝堂那些不知变通的腐儒之议,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,牺牲蜀汉的核心竞争力,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。得到自称继承两汉王朝法统的蜀汉政权的承认后,孙权方能从“吴王”顺理成章变为“吴帝”,诸葛亮对他在政治上的帮助可谓居功至伟,是以孙权才会一直真心感激。两人心有灵犀,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“二帝并尊”。

甚至可以这么说,诸葛亮从出山起,从始至终,事实上都是蜀汉政权最大的“亲吴派”,对此立场更态度公开,毫不遮掩。他不止是直接从身为吴国重臣的兄长诸葛瑾处过继嗣子诸葛乔;不止和诸葛瑾多次通报自己北伐曹魏的相关军情,而且和孙权、陆逊、步骘等东吴君臣,长期信笺交流对时局大势的意见,更可以直接插手东吴政权的人事安排,无需避嫌和顾忌。

《三国志·陆逊传》:【诸葛亮秉政,与权连和。时事所宜,权辄令逊语亮,并刻权印,以置逊所。权每与禅、亮书,常过示逊,轻重可否,有所不安,便令改定。】诸葛亮《与兄瑾书》:【前赵子龙退军,烧坏赤崖以北阁道,缘谷百余里,其阁梁一头入山腹,其一头立柱于水中。今水大而急,不得安柱,此其穷极,不可强也。顷大水暴出,赤崖以南桥阁悉坏,时赵子龙与邓伯苗,一戍赤崖屯田,一戍赤崖口,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。】诸葛亮《与步骘书》:【仆前军在五丈原,原在武功西十里余。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,有高势,攻之不便,是以留耳。】诸葛亮《与陆逊书》:【家兄年老,而恪(诸葛恪)性疏,今使典主粮谷,粮谷军之要最,仆虽在远,窃用不安。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。】

正因有诸葛亮这一层关系,全无领军才能、多次出兵失利的诸葛瑾,竟能在东吴平步青云,最后竟位极人臣,封大将军。

也正是在诸葛亮通过陆逊转达的建议下,孙权才将他的侄子诸葛恪人尽其才,从不适合其性情的“典主粮谷”后勤岗位,转调去领兵。后来诸葛恪收降四十万山越,得四万甲兵,也是东吴对山越近百年战争中最大一次胜利。陆逊去世后,诸葛恪封大将军,驻守武昌,总领荆州事务。

孙权临终时,之所以选择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托孤大臣,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是诸葛亮的亲侄子,也确实表现出相当的军政才能,才会爱屋及乌,对其寄予厚望。

东吴太傅、丞相:诸葛恪

诸葛恪虽因刚愎自用,人缘不佳,在东吴内部争斗中遇害。但他指挥的东兴之战,以四万吴军大破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七万大军,斩首数超过四万,缴获魏军车辆、牛马、骡驴等数以千计,资材甲胄堆积如山,几乎打崩了魏国整个东部防线。魏国甚至因为伤亡实在惨重,不得不因此更改了丧葬制度,影响持续后世百年。诸葛恪也因此功而升任东吴丞相。

诸葛恪的才能声望,人格操守,比之其叔诸葛亮,自然大为不及。他尚且能在东吴立此殊功,令魏国遭遇历史上最大一次惨败,何况诸葛亮这位深受孙权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?

免责声明:本文作者:“作者”,版权归作者所有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信息贵在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@88.com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。
(148)
广东这个地方试行取消公摊,会导致房价上涨
上一篇 2024年05月04日
暂无数据
下一篇 2024年05月04日

相关推荐

返回顶部